德国不演了公然反对巴勒斯坦建国!2025年7月25日,德国政府在一纸声明中明确拒绝承认巴勒斯坦国,硬生生将两国方案的推进钉死在以色列安全的前提下。这一转向标志着德国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立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彻底推翻了默克尔时代的外交政策框架——一个以和解为导向的“两国方案”已经被以色列的绝对安全要求所吞噬。不仅如此,德国政府还加大了对以色列的政策倾斜。7月25日当天,新《国籍法》正式生效,要求所有入籍申请者必须通过一系列与以色列历史及其“生存权”相关的考题,表明对以色列的“绝对认同”。德国政府的这一举动,显然是站队以色列的背后利益,而这一立场让德国的国家政策彻底被犹太利益所绑架。不止是言辞上的支持,德国在实际行动上也毫不含糊。2024年,德国不顾国际舆论,站出来为以色列辩护,反对南非对其“种族灭绝”指控;2023年更是暂停了对巴勒斯坦的2.3亿欧元援助,转而为以色列提供了超过3亿欧元的军事支持。这一系列政策,让德国与国内外的反对声音逐渐形成尖锐对立。民意的裂痕也逐渐显现。7月,德国电视一台的民调显示,41%的民众认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“过度”,仅35%的人支持政府的立场。即便在这样一种国内反弹的氛围下,德国政府仍坚持偏袒以色列的立场,这种“国家利益至上”的做法在国内激起了愈加剧烈的社会冲突。抗议活动、政治涂鸦屡见不鲜,极右翼势力趁机抬头,德国社会似乎进入了深刻的政治动荡期。德国的外交孤立也日益加重。欧盟内,西班牙和爱尔兰已开始承认巴勒斯坦国,批评德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立场;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也再次对德国的历史双重标准进行了猛烈抨击。甚至连以色列本身都在反思,是否值得德国为了其利益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。历史总是以讽刺的方式自我显现,德国的今天,是否预示着当年纳粹时期“反犹主义”的反向复苏?答案或许没有人能轻易回答,但显然,德国的立场已经让全世界看清:历史的“罪责”并没有换来真正的道德反思,而是被权力和利益所绑架。